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2018-01-13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admin对话动机
“女子拦高铁门”一事引发了人们关于规则和公共利益的讨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行为着实不少,诸如阻挡妨碍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堵塞消防通道、人为破坏公交站牌等行为也不时见诸报端。这些看似小事,却事关公共利益、公共安全。
因一己之私而无视公共利益的行为缘何频频出现?《法制日报》记者就此与专家展开对话。
对话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阮齐林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高永安
法制网记者 韩丹东
法制网实习生 潘晓飞
记者:拦高铁门的事情虽然在生活中不多见,但类似这种情况的行为却不少。比如,有的乘客因为一些小事拉扯甚至殴打公交车司机,无视其他乘客的安全;还有些人在人员密集场所随意扔烟头引发火灾。这些看似小事,但都对公共利益、公共安全造成了影响。
高永安:这些行为的特点就是容易实施,不需要专业知识,甚至不需要付出代价就可以实施,而往往实施后,行为人很难对后果有足够的预估。
阮齐林:从轻的层面讲,这些行为是没有遵守规则,属于道德问题;从重的层面讲,有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社会中经常出现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有的人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占了便宜,并以此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记者:对于此类为一己之私而无视公共利益的行为,我们不管是从道德上还是从法律上都一直在规范,相关法律更是对一些明显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进行规制。在此背景下,为何此类行为仍频频出现?
高永安:这些行为屡禁不止,是因为行为传统、社会风气、基础教育、公德意识、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都还存在一些空白点。
我们时下的社会风气多是竞争性的、合作模式比较少,个人只需要做自己的部分,在任何时候只要在竞争中保持不败即可。其实,对于社会人来说,最主要的技能首先是要学会跟周围的个体和谐共处,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周围个体带来的影响。从社会责任来说,每个人随时都对社会负有责任,但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实践它的愿望。
记者:对这种行为该如何规范?
阮齐林:其实通过曝光的一些案例已经起到了作用。媒体对案例进行报道,起到了宣传作用。公众也会借着这些事情引起对遵守规则的思考。这已经是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要改变现状,第一应从小就开始教育,让孩子知道遵守基本规则以及不遵守规则会带来的相应危害;第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应该通过大量的生动实例,制作相应的视频影片进行宣传教育;第三是关于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从小培养,从小孩子抓起。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第四要有适当的惩罚,不仅从道德层面,还要从法律层面维护规则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