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履职尽责 法治理想常青 ——最高人民法院第七个国家宪法日活动侧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12月4日,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师生代表参观最高人民法院智慧实验室。胥立鑫 摄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在中国法院博物馆了解东交民巷27号院的历史。胥立鑫 摄
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驻足观看中国法院博物馆内展览的史料。胥立鑫 摄
12月4日,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法院组织全体员额法官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刘娜 摄
12月4日,河北省宁晋县人民法院干警在民乐园活动广场向群众发放宪法宣传资料。靳跃进 摄
12月4日,福建省宁化县人民法院邀请宁化县实验小学的100余名小学生参加公众开放日活动。徐凤清 赖丽华 摄
12月4日,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人民法院干警在人流密集的广场开展宪法宣传活动。张建忠 摄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在12月4日我国第七个国家宪法日这一天,最高人民法院及各地人民法院以举行公众开放日、走上街头开展宪法宣传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向宪法致敬,为法治中国建设助力。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12月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东区大厅巨型浮雕《高山仰止》,群山相拥、瑞川飞泻、苍松傲立、雄峰迎霞,静默而壮丽。那些历经了岁月的岩石,再次目睹了一场庄严宣誓。
由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监誓,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三庭庭长李勇领誓,27名新任领导干部和法官,用整齐响亮的声音,郑重许下法治誓言。
现场观看的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陪审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刚刚从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实验室带来的惊喜中走出,便又被法官追寻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震撼。他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特殊时刻。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方燕第一次见证最高人民法院的宪法宣誓活动。她认为,对着宪法宣誓,彰显了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忠于宪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信念,也彰显了他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同时,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了最高人民法院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做出的努力。”方燕代表说。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第七个国家宪法日,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最高人民法院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通过参观智慧法院实验室和见证宪法宣誓,密切司法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忠诚履职尽责
牢固“桥梁纽带”
宪法和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人民陪审员来说,这种体会更加深刻。
2018年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财务处副处长何静成为了一名人民陪审员,今天是她第一次参加最高人民法院的国家宪法日活动。在智慧法院实验室,何静在展示法院远程庭审的屏幕前看了又看。几个视频小窗口,勾起了她在疫情期间参与线上庭审的回忆。
“疫情期间,我们必须通过线上开庭。”何静说,当时,电脑屏幕有五六个界面之多,有的原告甚至远在黑龙江。“但因为咱们法院早就有相关准备,案件得以顺利审理。智慧法院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许多便捷。”
财务部门的工作经历为何静的陪审工作提供了许多知识和经验,帮助她成功实现了“跨界”。在一起医疗纠纷案件中,何静运用工作经验,确认了原告方提供发票的真实有效性,为案件后续审理提供了帮助。
“当我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协助法官确定案件真相时,内心是很满足的。”何静深情地表达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喜爱,“虽然不是法官,但也能够为实现公平正义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这令我感到非常开心。”
今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疾病预防控制处干部刘颖的身份有些特殊——既是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的“白衣天使”,又是端坐庄严审判席的人民陪审员。疫情期间,为确保抗疫和陪审“两不误”,刘颖多次主动与法官线上联系,询问案件进展情况,虚心请教相关法律知识,期待早日再次陪审。
“我感到又激动又荣幸。”与何静一样,刘颖也是第一次参加最高人民法院的国家宪法日活动,无论是充满高科技气息的智慧法院实验室,还是气氛庄重的法官宣誓,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种形式生动的普法活动,普通民众可以更真切地接触到法院,也能够进一步对司法工作有所了解。”
刘颖最近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她认为,人民陪审员就是“法治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的桥梁纽带。通过代表人民参审,有助于确保司法公平公正、传递宪法温度,让更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
“我们打赢了抗疫攻坚战,我也顺利完成了第一年人民陪审员工作。”刘颖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学习法律知识,努力完善自身工作方式方法。“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正义所在,都是为人民服务,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她说。
智慧法院之树常青
法治理想之光常存
进入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实验室大门,一棵“顶天立地”的“智慧法院常青之树”跃入眼帘。蓝色光芒不断流动,寓意着审判数据资源这个智慧法院的“土壤”,正在源源不绝滋养各大业务信息系统。
“目前,我们建设了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自动服务、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移动微法院4个试验点,供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研究……”端庄优雅的AI解说员,不疾不徐地介绍着智慧法院的一项项成果。现场参观人员一边聆听,一边不时点头或者低声交流。
方燕代表并非第一次调研智慧法院建设工作,但却是第一次来到智慧法院实验室,看到如此全景式的展示。
“通过互联网和高科技,智慧法院让审判和监督更加透明、更加公开、更加高效,减少了司法资源浪费,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促进了公平正义的进一步落实。”她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涂旭辉对现代科技融入司法实践的展示印象深刻。“这一切彰显了法院的与时俱进、兼收并蓄。”
参观智慧法院实验室,让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董颖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司法审判的深度融合。“区块链加密等前沿技术的运用既保障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理想,也增强了人民法院服务人民的工作效率。”她说。
作为未来法治事业的“生力军”,参加法院开放日活动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纷纷表示,在国家宪法日当天参观最高人民法院,是近距离接触良法善治,感受见证新时代法治的最好实践,深刻感受到了法官忠于宪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庄严承诺,以及他们对宪法的尊崇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坚守。
“我的理想,也是当一个尽职履责、在每一个案件中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律人。”北京大学法学院2020级法律硕士徐顺萍表示。(姜佩杉)